“优等生”西安经开:工业、民间投资增速全市“双第一”
西安经开区,挑起西安工业大梁责无旁贷。
今年1-8月,西安经开区一如既往工业稳的同时,民间投资增速亦走到了全市第一,这位低调,却又非常重要的西安工业“顶梁柱”再次证明了自己——仍是企业“想投、敢投、愿投”的一片热土。
信心比黄金重要。在整体民间投资更为谨慎的今天,经开的工业、民间投资何以还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速?企业的信心来自哪里?经开在背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工业、民间投资增速全市“双第一”
在西安这一盘棋中,经开区长期是工业稳大盘的角色。统计数据显示,西安经开区以全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近10%的生产总值,产出强度全市第1,工业产值约占全市近四分之一。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经开区产业基础牢固、政策自由度高,招商引资优势明显,同时这也意味着高期待、高目标、高基数。
在全国增长压力加大背景下,今年1—8月,经开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2.2%,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其中,8月当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2.9%;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28.26亿元,同比增长22.9%。
除了工业这个标签外,经开区在民间投资方面悄然走到了全市第一。截至8月底,全区民间投资在库项目170个,同比增长9.7%,1—8月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8.2%,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4.2%。
当前,企业投资面对的最大不确定性就是预期转弱,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首先要着力于预期的扭转。如果有持续向好的预期,敢闯、敢干、敢投的企业就多一些,民间投资就会保持活跃,用投资映射出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
1-8月工业投资增速(72.2%)和民间投资“双第一”更具风向意义——信心。这里让企业切实看到了确定的商机,仍是企业“想投、敢投、愿投”的一片热土。
图片来源:西安经开
经开区挑起西安工业大梁,说到底,靠的是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只有创造海量就业、财富增量、税收来源的广大市场主体看好这里,才有保就业、保民生,保住推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资料显示,1—8月份,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增速全市第二。1—8月新增入库投资项目108个,同比增长21.3%,贡献投资60亿元,其中8月当月新入库项目27个,占全市新增项目数的21.3%,位列全市第1。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这些落地的项目、形成的投资,一两年后将会转化为经开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拼图,持续补充先进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与经开区未来发展互相成就。
坚持产业长期主义
绵延不断的发展活力,从来不是偶然,而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胜利。
企业是现实的,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投资的热点,投资的动因总是要获取合理的回报。而企业能不能落得下,干得好,影响因素包括市场、补贴、土地、规划、营商环境、人才资源等等,每一个都离不开政府的长期经营维护,是耐心与远见兼具的过程。
西安经开的30余年“发展密码”,就在于长期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的路子,牵住了工业这个牛鼻子。2021年到2023年,经开区先进制造业总规模从1290亿元增长到1593亿元,年均增长7.3%以上,具有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4大高端工业集群。
今年1-8月,经开区六大主导产业合计完成产值1075.96亿元,汽车产业增幅稳定,完成产值623.42亿元,同比增长5.9%;高端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59.34亿元,同比增长11.7%;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38.51亿元,同比增长21.0%,工业再次扮演增长顶梁柱作用。
目前,经开区聚集了陕汽、吉利、隆基、西部超导、西部材料、中车永济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吸引了采埃孚、西门子、日立、博世、阿尔斯通等90多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图片来源:西安经开
从世界500强,到“小巨人”“瞪羚企业”,再到每一个市场主体,一个个在经开区兴业乐业、壮大成林的企业案例,就是最好的信心证明。
以西安吉利为例,自2021年投产至今,累计实现总产值超540亿元,带动23家零部件企业落户西安,实现产业链就业超8000人,成为开发区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典范。
经开区的新晋“中流砥柱”们,同样在拔节生长,截至8月底,经开区41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65亿元,同比增长47.2%。
根据商务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综合排名,西安经开区较2022年大幅提升5位,排名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第23名,是2015年商务部重启综评以来西部地区唯一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国家级经开区。
8月14日,赛迪顾问发布“2024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结果,西安经开区排名较2023年提升2位、较2022年提升8位,在经开区序列位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1。
走出“舒适圈”
在大多数西安人眼中,经开是长期低调,却又极端重要的,气质沉稳且内敛,仿若工程师形象。但印象之外,经开其实还是一座很拼,很外向的开发区。
纵观2023年全年,西安经开区不断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主要领导招商足迹遍布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依托驻京、驻苏、驻深三个招商办事处平台,精准发力、靶向招商、内外联动、以商招商。
图片来源:西安经开
除了经开区主要领导带队走出去外,西安经开区还积极举办招商引资活动,2023年经开区累计举办招商引资活动41场,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招商促进活动12场,特别是第七届丝博会期间,在经开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总投资465亿元的24个项目签约入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求新求变,走出“舒适圈”,是经开区长期以来的坚定实践,亦是这座城市众多市场主体的共同默契。
截至目前,经开区累计登记市场主体(企业)9.82万家,培育“五上”企业1498家,上市企业31家,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经开区第十,西部第一。
经开的招商、营商环境密码到底是什么?答案或许很简单——诚意。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用政策诚意、营商诚意、服务诚意打动企业,用心真诚帮助企业。
5月初,经开区印发了《经开区2024年“百人助千企”工作任务清单》,将助企数量由1000家扩展至所有五上企业。
“百人助千企”不是下任务,而是要做到服务企业“有事必应、无事不扰、随叫随到”,“奔着问题去”“带着解决方案去”,树立“企业问题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实行“首问负责制”,无论大小都不回避、不搪塞。按照三级包抓梯度,分级建立问题解决机制,最大程度把能解决的问题在当级消化解决,帮助企业在人才服务、金融扶持、用能用工、产业链拓展等方面解决难题。
“企业问题无小事”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可触的助企故事。去年10月份,进入冬季后,众邦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早班工人开始陆续进厂,早上7:00天还灰蒙蒙的,但是路灯还没有亮。企业便将情况反馈给经开区助企干部,希望能调整路灯熄灭点亮时间。收到信息后,通过助企干部在多部门间积极协调,众邦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厂区门口的路灯亮得更早了、熄得更晚了。
看,一盏盏点亮的路灯,不就是满满诚意的体现。
还有一个例子是,今年年初,总投资10亿元的中粮可口可乐饮料(陕西)有限公司搬迁新建项目在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开工。对于企业来说,从签订协议到最终开工,中间往往需要经历多道流程、涉及多个审批部门,但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34天。
实际上,无论是广大市场主体的成长样本,还是组团前往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地招商,都能看到这座国家级开发区,与千千万万市场主体一同持续不断求新求变,走出“舒适圈”的迫切与决心。通过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市场主体,让它们有能力和信心扛起现实和理想,共同汇聚成经开挑起工业大梁的磅礴动力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