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前政要谈中欧经贸争端 寻求合作解决之道
中欧之间的电动汽车争端经历波折,双方正试图解决问题。近日,中欧技术团队在北京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进行了五轮磋商,取得了一些进展。据报道,即使欧盟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大幅加征关税,双方仍将继续进行磋商。
中国商务部于11月11日发布《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补充公告》,宣布自11月15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在一次活动上表示,欧盟不希望打贸易战,只想要透明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陈永芳则表示,尽管摩擦和分歧存在,但中国作为欧盟的成熟贸易伙伴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去年以来,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数量显著增加,但双方有决心找到解决方案。
在会议期间,多名学者表达了对电动汽车争端的乐观预期。德国前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菲利普·罗斯勒认为,中欧双方会继续谈判并找到解决途径,因为关税和制裁只会导致“双输”。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都运往欧洲,在欧洲销售的电池和电动汽车中有16%由中国制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售占比逐年增长,已由2021年的4%提高至2023年的8%。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丁纯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欧盟实现“换道超车”是欧盟竞争力焦虑的原因之一。
去年10月,欧盟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在今年决定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对此,中国商务部表示不认同并在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德国波恩大学教授辜学武分析称,中方反应专业,没有立即采取反制措施,而是继续与欧方谈判并向WTO起诉。尽管欧方决定加征关税,但实际作用到中国企业身上的可能性很小。
电动汽车争端只是中欧贸易摩擦的一部分。陈永芳指出,欧盟除了传统贸易救济工具外,还有其他多项政策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难度。自2004年以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多年来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然而,受地缘政治、全球疫情以及欧洲“去风险”战略的影响,中欧进出口贸易有所下降。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欧盟对华“去风险”,旨在缓解和平衡风险,而不是远离中国。奥地利前总理克里斯蒂安·科恩表示,“去风险”是为了缓解风险,但不应导致脱钩。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认为,“去风险”实际上是欧方提出的一个问题,缺乏明确的风险定义。未来可能会出现不良倾向,即只要中方在某个领域具有竞争力,就会被欧方视为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脱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金玲表示,欧洲在“去风险”方面仍有很大分歧,需要向欧方传达明确信号,共同面对风险而不是相互威胁。